3月8日晚间,由经济日报社主办,中国经济网、中国食品安全30人论坛承办的2021年“两会议食厅”活动在北京举行。多位代表、委员以“云会议”形式,针对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、在食品生产中落实企业主体责任、以创新方式保障食品安全等话题展开交流。
食品安全管控从落实主体责任开始
对于重庆陶然居而言,保障食品安全,一直是从源头开始抓起。全国政协委员、陶然居饮食文化集团董事长严琦在出席 “两会议食厅”活动时表示,一个餐桌连着“两头”,一边是来自大公司的可靠源头,另一边是来自田间地头,两头都有保障,食品安全就有了保障。
据悉,陶然居采取了“公司+基地+农户”的方式,把企业原材料的“第一车间”放到农民的田间地头,先后在重庆38个区县多个农产品和禽畜直供基地,包括萝卜、花椒、土鸡、荣昌猪基地。
在严琦看来,采用订单农业模式体,将传统的散户“种养殖”模式改变为在农业公司带领下,进行规模化、标准化生产,既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,带动了贫困地区脱贫,又确保了农产品的品质,让消费者更放心。
关注源头质量管控的还有乳制品行业,全国人大代表、蒙牛集团研发创新部营养健康经理史玉东表示,企业坚持“没有质量 一切都是负数”、“质量是最大的正直”等质量管理要求,坚决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。
他介绍,蒙牛以26个模块、93个要素构成质量管理体系基本框架,“八个100%”实现牧场全链条科学化管理。通过SAP、LIMS系统协同,在前端,实现物料自动转序、质量指标实时监控预警,在后端,运用大数据算法模型和AI智能分析,提前预判风险,提前采取措施,打通了充分利用数字化和物联网技术落地智慧质量战略,充分保障产品品质与安全。
管控食品安全,同样离不开方式的改变与创新。全国政协委员、禧云国际董事长刘延云认为,落实企业主体责任,应从事后追责向事前防范转变,建立健全科学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,强化对食品从业人员的培训,规范操作与生产,从源头保障食品安全。
在他看来,应该建立食品安全预警机制,鼓励食品生产企业利用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,强化食品安全监管,最大限度地减少食品安全事故的危害。同时,鼓励和引进第三方监管机构,加快科学院检测设备的推广与使用,提升食品安全管控力度。
创新技术决定未来食品行业发展
在聚焦食品安全领域基础的议题上,今年参加“两会议食厅”讨论的代表、委员对创新技术在食品领域中的应用,同样表现出了浓厚兴趣。
作为来自连锁经营企业的代表,全国人大代表、重庆永辉超市党办主任华晓丽建议,逐步推进预包装食品将条码升级为二维码,增加商品透明度,便于产品追溯及打击假冒伪劣,保障食品安全。
在华晓丽看来,二维码虽小,但其可以承载生产者名称、产地、联系方式、配料批次号、生产日期、保质期等信息。实现食品生产全程透明和可追溯,为食品安全保障提供了科技支持。另外,用二维码储存相关产品的产地、生产企业、质检报告、防伪标识等详细信息,还可以有效防止假冒伪劣产品,保护合法生产企业的利益。
寻求科技帮忙的还有看似传统的餐饮行业,在严琦看来,餐饮企业必须坚持“科技+实体+品牌”结合,推进科技赋能,加快智能化、数字化改造,拓宽消费者应用场景,才能焕发新的生机。陶然居在旗下21家直营店安装了2066个视频“电子眼”,建立了“透明厨房”,实时监控食品烹调加工。消费者在餐桌上,就可对厨房运行情况一目了然。
在创新升级中,陶然居在原有的“中央厨房”基础上,开始建设5G智慧无人数字食品工厂。严琦表示,公司目前正在研究研发餐饮智能终端,力求打造出全中国第一台由生到熟现加工的智能生活设备——机器人小面机。
“大数据、人工智能、云计算、物联网、区块链等新技术,对于餐饮、食品加工和农业等领域带来的机遇是无限的。”在刘延云看来,在“健康中国”战略下,未来食品、餐饮及农业企业或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期。在这一过程中,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,企业自身效率的改变和提升,将决定自身是否有持续发展的潜力。